查看原文
其他

砥砺前行,成就非凡—祝贺《财会通讯》杂志四十华诞

《财会通讯》杂志 会计学术联盟 2023-02-24

首届数字经济时代下会计与财务案例大赛
报名申请:中国政府审计研究中心第157期双周论坛-10月24
第二届全国经管类本科生论文研讨会(2020)
2020年中国最好学科“工商管理”排名
2021年考研,MPAcc“常春藤大学”名单
近五年全国MPAcc院校复试分数线

2021年MPAcc新增院校招生信息!

2021年全国招收MPAcc270所院校大名单!

2021年考研,MPAcc“常春藤大学”名单

全国MPAcc院校学费清单:全日制 VS 非全日制


强 烈 建 议 盟 友 星 标 我 们

我 们 一 起 ☆ 见 证 成 长


编者按

《财会通讯》杂志即将迎来四十华诞,本期转发汤湘希教授特稿《砥砺前行,成就非凡—祝贺《财会通讯》杂志四十华诞》,祝愿《财会通讯》杂志越办越好!


 

砥砺前行  成就非凡
——祝贺《财会通讯》杂志四十华诞
 
汤湘希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3)

一、这本杂志: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破茧而出
  时钟回拨到1979年11月16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并与中国会计学会的成立同步,由湖北省财政厅、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和湖北财经学院(现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单位联合发起、并经湖北省民政厅批准的湖北省会计学会在武汉成立,学会章程第6条规定,编辑和出版会计刊物,翌年3月,《财会通讯》杂志破茧而出、呱呱坠地。
   这本杂志的问世,目的在于培训财会人员,提高财会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更好地为四化建设服务(阎乃武,1986)[1]。这本杂志将“追逐会计前进的步伐、探求会计发展的轨迹、传承会计思想与文化”作为其历史使命其功能定位于:财会行业发展态势的眼睛、财务管理投资决策的顾问、财务会计知识传播的平台、会计人观点与心声的论坛(编辑部,2008)[2]。这本杂志记录了中国会计发展的轨迹和中国会计所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热情地颂扬了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成就,密切地关注了经济转型期中国会计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全方位地传播了全球会计最新知识与信息[3]。
  
2020年,《财会通讯》迎来不惑之年,四十年来,这本杂志一直坚守初心、敢于担当、砥砺前行、成就非凡。截止2020年10月,已累计出刊856期。据《中国知网》(2020)显示,这本杂志累计发表文献40731篇、总下载8622322次、总被引156840次(2019版),复合影响因子为1.601(2019)综合影响因子为0.290[4]。
 
40年来,这本杂志在张元奎、严能焕、闫乃武、范爱群、王贵庭、何福林、郭道扬、郑军、程瑞川、张兆国、张少堂等社长、主编的主持下,茁壮成长,成为享誉中外的重要学术期刊。


   二、这本杂志:感受着领导们的关怀和学者的爱护
  “如何办好刊物,怎样为读者服务”。一直是这本杂志在思考的问题。1983年,这本杂志在创办三周年之际,时任中共武汉市委书记黎智同志(1983)指出:湖北省会计学会及其创办的《财会通讯》杂志用智力开发智力的先进经验,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和省委的充分肯定,并给予高度赞扬,引起了全国有关学会及各界人士的重视,同时也推动了武汉地区智力开发工作。《财会通讯》由于坚持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宣传、贯彻党的各项经济政策,面向知识,面向基层,面向实际,受到全国各地广大财会干部和企业管理人员的欢迎,被广大财会工作者誉为“良师益友”[5]。同时,时任湖北省社科联党委书记密加凡同志(1983)也给予了高度肯定:我省会计学会创办《财会通讯》已经三年多了。这个刊物在宣传党和国家的财政经济方针、政策,交流会计学科的学术思想,介绍财会工作经验,报道财会战线上的好人好事,辅导青年财会人员自学成才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因而受到了广大财会工作者的欢迎。[6]
   这本杂志由于其突出成绩,也受到了媒体的关注。1983年7月30日,《人民日报》记者蒋涵箴、白筠以“他们有百折不挠的勇气”为题报道了湖北省会计学会暨《财会通讯》杂志社的突出事迹和充分赞扬。报道写道:近来,坐落在武汉市一条小胡同里的湖北省会计学会引起了人们的注目。他们在试行学会办事业、以智力开发智力方面探索着新的路子,作出了显著成绩。他们在前进的道路上,不仅克服了物质上的重重困难,而且以百折不挠的勇气,顶住了各种有形无形的压力,干出了一番事业[7]。《人民日报》1983年8月6日为此还发表了叶伴的“不能让干事者受气”的短评。积极支持和鼓励湖北省会计学会及其杂志社的有功人员。
   1985年,在《财会通讯》五周岁之际,杂志社以《坚持办刊宗旨,更上一层楼》为题,邀请了当时国内一批著名的会计学家们对如何进一步办好这本杂志建言献策,并将其重要的学术思想在该杂志呈现。如中国人民大学的阎达五教授(1985)认为:《财会通讯》是目前国内发行量较大的专业刊物,影响听及,遍及各行业、各地区,与财会人员的工作、学习、生活都有密切的关系。“一个刊物要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办出自己的特色。这方面,《财会通讯》已作了许多努力,并初见成效。根据《财会通讯》的情况,今后应在短小、多样、务实、求实、及时、准确、面向基层、体察民情等方面多下功夫,把《财会通讯》真正办成会计人员交流信息、反映情况、互相学习、共商大计的通讯园地”。辽宁大学的王文元教授(1985)认为:几年来,这个刊物越办越好,赢得得了广大读者喜爱和称赞,发行量不断增加,早已成为全国影响很大的财会刊物之一。上海财经大学赵友良教授(1985)认为:出版书刊,一定要对读者负责,每篇文章都应考虑对读者是否有益,把质量放在第一位,而决不能有丝毫情面观点。目前有些会计刊物的文章,既无理论意义,又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你们把《财会通讯》办得很有生气,这是令人钦佩的[8]。
   1990年,在《财会通讯》杂志创办十周年之际,杂志社在武昌江鹰饭店举行《财会通讯》创刊10周年座谈会,就如何进一步把刊物办好征求意见。座谈会前夕,在武汉出席中国会计学会1990年年会的谢明、杨纪琬、张德明、蒋岗、余秉坚[9]等领导同志对《财会通讯》今后的工作进行了指导。时任湖北省政协副主席林少南同志(1990)亲切地回顾了这本杂志创刊初期的艰难情况。她说:办杂志不容易,创刊时,一无所有,如果没有有关领导的支持,是很难生存下去的。《财会通讯》十年来一贯坚持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注重刊物质量,注重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这很好。江西财经大学裘宗舜教授(1990)认为:在我的心目中,《财会通讯》不是地方杂志,而是全国性刊物。《财会通讯》的成就是我们会计界的荣耀。上海社会科学院的王文彬研究员(1990)认为:十年来,《财会通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除中央办的两个刊物外[10],《财会通讯》是财会专业刊物中的佼佼者,质量最好,发行量也高,有理论文章,有实用性文章,有长文章,也有短文章,能迎合各层次读者的需要,希望在今后十年里能打开局面,发行到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和国外去,宣传我国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的成就。他还说:现在财会专业文章好象马列主义少了一点,希望今后能多研究一些马列主义。介绍国外经验也要有一点批判,把外国的东西不加批判地都介绍进来不太好[11]。
   新世纪的2000年,在这本杂志二十周岁之际,我国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教授以“祝愿新世纪更加辉煌——《财会通讯》创刊20周年献词”对这本杂志予以高度赞扬。葛教授赞道:在众多会计刊物中,近年来《财会通讯》却声名鹊起,日益凸现这份会计杂志的特点受到读者的重视及好评,在会计理论界和广大会计人员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财会通讯》是党的改革开放路线的产物,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茁壮成长起来的,创刊20年来,由于同行专家与广大财会人员的爱护与支持,由于一批全国著名的会计学者参与编审与咨询,特别是,由于由著名会计学家郭道扬教授[12]担任主编的编辑部全体同志的辛勤劳动,锐意创新,赢得了一系列优异的成绩。
  创刊短短20年,《财会通讯》为何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最重要的原因,我[13]认为是该刊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办出特色!无论版面设计或栏目更新哪一方面,都服从于:内容要有特色,文章要有水平。编辑部相信:一本刊物要使专家认同,读者满意,关键在于坚持高质量,体现独特风格这样的特点,在《财会通讯》中是到处可见的。我[14]随手翻阅了该刊1999年第9期。这一期“理论探讨”栏目只有三篇文章。分别是老一辈会计学家阎达五教授等的《试论特殊会计准则——兼论会计准则及立项》;中年会计学家郭道扬教授的《20世纪会计大事评说(九)——20世纪中国的会计改革》和美国南加州大学林文雄先生的《企业价值链分析》,文不在多,而在于精。三篇文章不仅反映著者立论新颖,很有深度;而且体现编者匠心独运,把史与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老中青与海内外巧妙地结合于一栏。《财会通讯》并不是单纯的理论刊物,她不仅面向专家,而且面向广大会计工作者,《财会通讯》所安排的众多栏目,比如“工作研究”、“法规选登”、“文摘”、“考试复习指南”、“意见与建议”等都是基于实际工作的需要,为广大会计人员服务的。该刊长期坚持的“乡镇财会”栏目还面向我国广大农村和农民,帮助他们学会理财管家,应当说,这也是有特色、值得肯定的办刊方向[15]。
   葛家澍教授高屋建瓴、高度概括、高度赞扬的“三高”评价,为这本杂志未来如何更上一层楼指明了方向。
  在2008年第11期上,我国著名会计学家、学术巨擘郭道扬教授以“《财会通讯》是三十年会计改革的重要成果”为题,对这本杂志的特色和成就给予高度赞誉,认为考察《财会通讯》的发展史,对其创刊特色与成就可作如下归纳: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办刊的根本指导思想,使刊物具有政治立场上的坚定性、思想与理论水平上的先进性,以及在办刊计划制定上与会计改革及发展战略步骤上的适应性;坚持现代会计理论与会计改革实践的密切结合,把握住了与会计改革相关的前沿性问题的研究,充分体现了为会计改革服务;注重把握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与融合、交叉的发展趋势,引导作者适时拓宽会计研究领域,破除了传统就会计研究会计问题的基本格局,显著提高了文章的创作水平;注重对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下的会计问题研究,并从中国国情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平衡出发,组织研究了全球性会计的协调与趋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这类文章的创新力度;从可持续发展经济的角度,引导作者研究了可持续发展会计问题,这类文章发表后在学术界造成了一定影响;从产权与会计问题相结合的角度,引导作者研究会计如何在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建立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对改进现代会计学原理的研究起到明显推动作用;注意引进有关国外会计、审计与财务管理方面的论文,及时为读者与作者提供最新信息,并引导作者结合中国会计改革问题作进一步研究,促使我国的会计研究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竭诚为教育改革服务,在文章修改与编辑过程中培育青年一代会计学者。正如时任财政部副部长的王军同志在信中所讲,在办刊以来,《财会通讯》发现与推出了许多会计人才,这是对会计教育事业的重要贡献。
    正是有了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学者们的厚爱,才使得这本杂志茁壮成长,也才使得在2003年5月我国报刊业经历的一次最大规模整顿后仍然得以保留下来[16],成为我国重要的会计专业学术期刊[17]。


   三、这本杂志:倡导着学术流派形成的落地生根
   《财会通讯》自办刊之日起就专辟栏目,在传播前沿会计学术思想的同时,倡导和促进会计学术流派的形成并落地生根。无论是老一辈的会计学界泰斗、学术大师,还是中青年会计学家,抑或学术后辈,几乎都在这本杂志上发表过他们重要的学术成果、展示他们重要的学术思想。如在1980年的创刊号上就发表了武汉大学孔祥祯教授的“搞好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国民经济高速度发展”、孙明我的“关于经济利益分配问题的研究”、张元奎的“略论会计的两重性”、张怀林的“办厂为什么不讲经济效果”等学者的论文,阐述了会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8]。40年来,在这本杂志展示重要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流派中[19],代表性的有:
   (一)会计学的本质——会计是一门什么科学?
   何谓会计,真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如何科学地界定其本质。迄今已有“工具论”、“艺术论”、“管理活动论”、“信息系统论”、“会计控制论”、“商业语言论”等等,不一而足。1985年,著名会计学家易庭源教授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既严肃、又需亟待解决的基本问题——什么是会计,亦即会计是一门什么科学?为此,他在《财会通讯》第10期上对已有观点进行剖析后认为:长期以来,人们给会计下了许多定义,标志着人们对会计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但从总的来看,仍未认清会计的实质。例如,认为“会计是用货币计价形式,对各项经济业务进行连续地、系统地、全面地反映与监督”,或者说,会计就是“记账、算账、报账、用账”[20]等等,都过于具体,没有高度概括,当然抓不着会计的实质。至于认为会计是“管理工具”或“信息系统”的观点,虽然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但又过于抽象,没有表明会计的个性,当然也抓不着会计的实质。而且所有定义,都只注意价值,没有强调使用价值。忘记这一根本问题,当然更是难以抓住会计的实质。从实质来看,会计是从价值角度综合核算各种使用价值再生产过程的经济信息控制与决策的科学。1988年,易庭源教授又在《财会通讯》第12期上,发表了“向传统会计学挑战”一文,更加强化了对会计是一门什么科学的界定。为此,易庭源教授提出了“四大挑战”,即:向传统借贷原理挑战;向传统成本会计学挑战;向现代管理会计学挑战;向传统财务会计挑战。文章认为:总之,传统会计只有价值观念,没有价值与使用价值矛盾观念,只有统一、静止、平衡观念,没有对立、运动、矛盾转化观念,只搞“标量”核算,不搞“矢量”核算[21],只知要算单位成本,不知是从一定时空生产一定产品所费总成本(C、V个别价值)与所得产量(使用价值)矛盾信息来计算成本,创造了不少预测、决策与控制方法,但没有形成事前、事中、事后成本控制循环体系,只知使用一个受主观因素影响的利润指标,不知算出其中反映企业真成果的“内涵利润” ;只有全面的静态报表,没有全面的动态报表。缺陷如此之多,很难更好地促进企业“用尽量少的价值创造出尽量多的使用价值”,故有必要向其挑战[22]。
   (二)受托责任理论的落地——国家审计的本质
   受托责任理论是我国会计学界泰斗、著名会计思想家杨时展教授创立的众多学说之首[23]。将这一学说落地生根并指导实践,主要集中体现在对国家审计的本质的明确界定上。杨时展教授(1984)反复强调,我国国家审计的本质问题是社会主义的民主问题,我党的一贯信念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审计工作应体现社会主义民主,体现人民的意志,要为人民负责。杨时展教授在充分阐述了审计工作的阶级性、权威性、客观性之后,界定了审计的定义。杨先生认为:“在我国,审计是一个由国家设置的权威性机构,经过人民的授权,代表人民的利益,脱离于受审的机关之外,客观、公正、不受干扰地对这些机关的财政、财务活动进行审核和稽察,取得确凿的证据,来判断这些行为是否在合法、合规上,在经济有效上、在达到人民所预定的目的上,是否都符合人民的意志。最后判断应不应该解除受审单位的责任,同时进一步提出改进意见,改进受审单位的工作,使得受审单位的经济活动进一步体现人民的意志。这样的工作就叫审计工作”。[24]
   (三)宏观会计控制理论的创建
   会计是否具有宏观管理职能?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虽然也有宏观会计、社会会计、抑或社会责任会计、宏观管理会计等会计学分支,也有“加强会计的宏观管理,维护经济秩序(佚名,2018)”[25]以及《微观会计的宏观经济监督管理职能作用研究》(杨小明,2018)等著述问世,但更多的还是认为会计主要还是微观的管理职能。为了展现会计的宏观管理职能,《财会通讯》杂志自1992年第1期开始,辟专栏介绍世界会计大师(会计名人堂/馆)及其重要的学术思想,尤其是会计的宏观管理思想。会计大师郭道扬教授(1992)以其独特的视角、宏大的气势明确指出:自有天下之经济,便必有天下之会计。经济世界有多大,会计世界也便有多大。上古之世已有刻记记事、绘画记事及结绳计数之举,凡狩猎、捕鱼、采集、牧养、取种,乃至物物之交换,无不加以计量、记录,并以此作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依据。会计是人类社会中最早产生的一门科学技术、人类的会计行为先于文字产生,在最初的应用中已与数学有着至为密切的关系。世界上文字的雏形是原始人留下的计量记录符号,世界上最早的经济文献是那些记录经济事项的帐(账)单[26]。从伊拉克的原始算板、埃及的纸草记录、印度人的贝多罗叶记录,以及中国的陶器、兽骨记录中,都可以着到人们最初进行计量、记录的杰作。一部会计发展史表明,自从有了国家,国家便离不开会计,会计工作牵系着国运的兴衰及政权的安危[27];自从有企业,企业便离不开会计,会计工作事关企业经济的起落、经营的成败,乃至发展速度与规模;自从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建立,千家万户亦不可以离开会计,家计成为家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治家理财的关键性工作;当今,随着世界经济朝着一体化方向的发展,世界行将成为一个包罗万象的巨大经济实体,而对于规模宏大,复杂多变的国际性经济的反映与控制,也必须造就与其相适应的、世界一统的国际性会计信息系统与会计控制体系。这便是“过程越是按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28]。会计便越来越必要,会计也必将按照社会经济发展规模的要求朝着更为广阔领域及更为尖端方向发展。
   人类社会的会计已经经历了原始计量计录时代、古代会计(包括奴隶制社会与封建社会两大历史时期)、近代会计(1494年至20世纪20、30年代)三个相关历史阶段,自20世纪30、40年代起又进入到现代会计发展阶段。现代会计的产生及发展与现代经济、现代科学发展相适应,把会计学、会计工作及会计教育事业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然而,应当注意,在由20世纪向21世纪转换的时期,伴随着大科学、高新技术、大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现代会计朝着大会计方面的转换也便成为历史发展之必然。21世纪的世界将是大科学、高新技术、大工程、大经济与大管理、大会计相辅相存的发展格局。21世纪的大会计控制将是微观会计、中观会计与宏观会计一体化的会计控制,而其中又以宏观会计控制为主导,故从这一点出发,我们把21世纪称之为宏观会计的控制时代。
   正是由于会计历史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影响,导致世界会计发展史上出现了五次重大变化,即原始计量记录时代向单式簿记时代的变化,由单式薄记向复式簿记的发展变化,由簿记时代向财务会计管理时代的发展变化,由传统会计向现代会计的发展变化,以及社会主义会计的法制体系、理论体系、方法体系的产生、发展及变化。这便是笔者(郭道扬教授)[29]研究会计发展史上五次大变革的基本论点[30]。
   郭道扬教授确定的会计历史划期的“五阶段论”,为会计的产生与发展,尤其是宏观会计控制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会计控制论的形成
   前已述及,会计的本质是什么?易庭源教授(1985)展示了他的观点!21世纪的大会计控制将是微观会计、中观会计与宏观会计一体化的会计控制(郭道扬,1992)。1992年,在《财会通讯》第11期上,会计思想家杨时展教授以“论我国会计工作者的思想解放问题”为题强调了中国特色会计和思想解放的重大意义。该文认为:通过近几年来的实践,深感我们在理论上、思想上、乃至实务上,并没有真正解决中国会计的特色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该文最后特别强调:“会计的春天来了,这个春天属于一切思想解放和力求解放的人们,让我们为它尽情欢欣,尽情鼓舞。”从1992年第4期开始杨时展教授以受托责任理论为基础,以“会计信息系统三评”为题对会计的本质进行了再阐述,其中:“会计信息系统一评——会计的属概念问题”、“会计信息系统二评——反映论和控制论的论争”(1992年第5期)、“会计信息系统三评——决策论和受托责任论的论争”(1992年第6期)。通过“三评”,杨时展教授认为:现代会计是一个以认定受托责任为目的,以决策为手段,对一个实体的经济事项按货币计量及公认原则与标准,进行分类、记录、汇总、传达的控制系统。从而将会计控制理论进行了全面的理论诠释,并与郭道扬教授的宏观会计控制理论融合构建了我国会计本质的第三大流派——会计控制论。[31]


四、这本杂志:耀眼着光辉灿烂的会计历史进程

(一)“二十世纪会计大事评说”展现了百年会计的恢宏篇章
   前人告诫我们: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在中华五千年辉煌的文明史中,会计历史同样闪耀着灿烂的光芒[32]。为此,《财会通讯》自1999年第1期开始,郭道扬教授的“二十世纪会计大事评说”系列论文(12篇),向我们展示了20世纪的会计大事和辉煌历史!该系列论文从“二十世纪会计发展的历史基础”到“百年反思与新世纪展望”,以其严谨的逻辑、恢弘的气势对20世纪会计的大事进行了梳理,得出的结论对我国会计未来的发展极具重大的参考价值。
  郭道扬教授(1999)指出:度过洪荒时代,历经史前创世之初的拼搏,在困苦中摆脱了蒙昧,在艰难中脱离了野蛮,而步入文明时代。嗣后,打碎了奴隶的锁链,又冲破了中世纪的黑暗,在古代文明的基础上创造了近世文明。悠悠岁月,沧桑人世,在经历了一千九百年的演变之后,历史在这里划上了一个句号。20世纪是科技、经济、文化与管理迅速变化与发生重大转折的百年。百年创新发展,百年成就辉煌,人类在这三万六千五百天里树立起一座宏丽的历史丰碑。有幸经历20世纪的风云岁月,而又将跨过世纪体验与展望21世纪新经济发展时代更加宏伟壮丽的景象,我们感到不胜欣慰与自豪。匆匆而又紧迫地走过20世纪最后12个月的行程,依依回眸五千年会计发展的历史,阐述与评说20世纪会计大事的演变,并满怀信心与激情展望新的世纪。尊敬的同行,敬爱的读者,在这难忘而又令人激动不已的12个月里,本文相伴您同行,伴随着您迎接新的世纪,走向新的世纪[33]。
   (二)中国会计历史的成就更加辉煌
  付磊教授在《财会通讯》2008年第12期上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史研究述评”为题对我国会计史研究的历程进行了全面梳理,充分展现了我国学者在会计史领域的研究成果。在“会计史研究的主要成果部分”,从“中国会计(含审计、财务管理)通史研究、近现代中国会计史研究、世界会计通史研究、会计思想史研究、会计专门史研究、行业会计、地区会计史研究、历史人物研究、会计史比较研究、会计史译著、会计史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等十个方面进行了总结。
   该文认为:历史上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曾讲:“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34]美国现代著名预测学家约翰· 奈斯比特说:“预测未来最可靠的方法是了解现在”。至于会计史研究的意义,学者们也阐述得很透彻。著名美国会计学家A·C·利特尔顿说:“会计史如同一般历史一样,不同的历史事件彼此关联,并不断发生着变化。这是历史所表现出来的一个永恒的特征。”[35]前苏联会计学家索科洛夫指出:“科学史有益于我们自身,它带来了快乐,仿佛延长了我们的寿命。同哥伦布相识,与苏格拉底交谈,以确定人们,尤其是会计师们总的状况是变得更好了,还是更糟了。历史能使我们做到这一点。”[36]这些至理名言非常清楚地说出了会计史研究的重要性。
   我国近代会计发展和会计理论研究远落后于西方,会计史研究同样如此。目前能看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这方面成果,是从 20世纪30年代以后,中国学者发表的少量会计史研究论文,如冯抑堂的“吾国古代会计之研究”,林道俊的“中国古代政府会计制度之演进研究”[37],潘序伦的“会计学发达史”、“我国会计学术与会计职业之回顾与前瞻”、“中华民国三十年度结账程序述要”[38]等。[39]丛蔚(2012)认为:历史用真相的眼光看世界,文学用情感的眼光看世界,数学用抽象的眼光看世界,而会计看世界的角度是独特的,她是用价值的眼光看世界。曾经,会计因为她只看到事物的价值而受到诟病,但是今天这种观点已经被社会抛弃,会计的价值计量观念从一个独特的角度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她与我们息息相关,她的地位也应得到应有的肯定[40]。
   (三)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中国会计学者
  20世纪,是中国会计史上最辉煌灿烂、值得大书特书的时代。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会计历史是千千万万默默无闻的会计学人与会计实务工作者书写的[41]。在新世纪2000年第1期《财会通讯》上,郭道扬教授以图片的形式展现了20世纪419位最有影响力的中国会计学者。封面“题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日华月辉、星光灿烂”。并根据其活跃的主要年份划分为1-5个星级[42]。群星闪耀、照亮会计学人砥砺前行的学术之路。当然,一星和二星的大部分学者已经作古,但其光辉的学术思想永远光照后人。当时的青年学者大多已成长为当今的会计大家。
   在一星的大师中,首位为中国现代杰出的会计学家和著名教育家,誉为“中国现代会计之父的潘序伦”先生;有我国会计界先驱,知名会计学者,我国会计师制度的创始人,会计改革实干家和会计教育家,我国第一位注册会计师,第一个会计师事务所的创办者谢霖先生;还有会计理论家、会计教育家,中国最早的四大会计师之一,无形资产理论研究的开创者,首位列入《世界名人录》的中国会计学家的杨汝梅(众先)先生等37位学界泰斗[43]。
   在二星大师中,有新中国现代会计的创始人、财政部会计制度司(现会计司)首任司长,主持设计了全国统一的会计制度,从而为今日中国会计事业打下基础的安绍芸先生;有著名会计学家、会计教育家李鸿寿先生;还有著名会计学家、会计教育家刘炳炎先生;有著名会计学家、会计思想家、教育家杨时展先生;我国社会主义会计制度的奠基人、著名会计理论家、教育家,注册会计师制度重建和恢复的创始人杨纪琬先生;我国当代最有影响的会计学家之一,新会计学科体系的主要创始人,为推动中国会计理论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娄尔行先生;有著名会计学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及“五一劳动奖章的李宝震先生;以及中国当代学者,思想家,经济学家,会计学家,历史学家,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第一人的顾准先生等32位学术大师[44]。

三星学者们是一支承前启后、泽被后人的队伍。在这支队伍中,有出生于20世纪20-30年代的前辈大师,也有出生于50-60年代的后辈学者。如葛家澍教授、余绪缨教授、闵庆全教授、阎达五教授、常勋教授、易庭源教授等前辈,也有汪建熙、陈毓圭等六零后学者等85位学术大家。
 在四星学者队伍中,排序靠前的多为出生于20世纪30-40年代的著名会计学家,其他大多为60后,现在成为我国会计学界的扛鼎力量和学术带头人。如吴水澎、谷祺、汤云为、郭复初、于玉林、郭道扬、张为国、王世定、曲晓辉、孙铮、杨宗昌、张立民、林万祥、杨周南、谢荣、戴德明、罗飞、耿建新、荆新、王化成、陈信元等83位学界名流。
  在五星学者中,基本上都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设立会计学博士点后截止2000年培养的“新人”。如王光远、程世军、薛云奎、陈胜群、陆正飞、于长春、庄丹、陈建明、伍中信、吴联生等182位新时代的学术领军人物。部分学者现已成为财政部会计名家,他们已经将会计学科进一步发扬光大。


   五、这本杂志:引领着复杂会计实务的前行轨迹
  《财会通讯》创刊伊始,就特别注重理论与实际结合,寻求会计实务中“疑难杂症”的解决之道。“三为”是这本杂志的办刊宗旨和初心,即为会计人员服务、为会计工作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45]提高广大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如在1980年的创刊号上就发表了罗金林的“两本材料明细账合二为一好”的工作论文。该文认为:经过十年之久的实践认为,将仓库和财务的两套材料账合为一本,既有数量,也有金额,明细账存放仓库,保管员记账时,既要记数量,也要记金额。财务人员每天或定期进行复核,这样,既可以避免出现两套明细账难以核对的情况,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和纠正;账账之间核对起来也比较容易。这样,避免了重复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增强了财务与仓库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团结,起到了财务的监督作用。
   尔后,《财会通讯》杂志社先后举办了财务会计基础知识、管理会计知识、银行结算知识、税务知识等一系列专题讲座,是全国首家举办全国会计从业人员职称考试专题辅导讲座的会计专业媒体,讲座材料发行量达数百万册,为广大会计工作者学习会计业务知识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开辟了一块宝贵的学习园地,受到业内的欢迎和好评[46]。随着《财会通讯》杂志社2003年的改版成功,形成了综合版、学术版和理财版。各个板块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尤其是综合版,设置了理论探讨、考试复习指南、法规选登、经验交流、工作研究、意见与建议、税务咨询、会计电算化、审计、书评、乡镇财会、文摘等非常接“地气”的“栏目”。引领着会计实务工作者前行的道路。[47]


六、这本杂志:承担着推介中国会计的历史责任
  这本杂志从创刊之日起,就在海内外公开发行,在上世纪的90年代,国内30个省、市、自治区和台湾(地区)、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都有《财会通讯》的订户和读者。在国外,随着《纪念现代会计之父——卢卡·帕乔利《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发表500周年专辑》(1994年增刊)的出版发行,《财会通讯》的读者已经遍布世界上各主要国家和地区。[48]为此,著名会计学家娄尔行先生曾赞道:复式簿记乃现代会计的基石。自从卢卡·帕乔利先生在其不朽名著《算术、几何、比与比例概要》一书中加以倡导、阐发以来,流传世界各地,垂五百年之久,至今盛行不衰,实为文化现象中罕有其匹的奇迹。奇迹之所以出现,在于复式机制道出了人们生活常识中的真理,是智慧的结晶,它具有平易近人,而又深合逻辑的魅力;又在于它具有在各种环境与情况下,极其广泛的适用性,既适用于西方世界,也适用于东方世界;既适用于商贾贸易,也适用于制造企业;既适用于商事活动,又适用于机关、事业单位,再在于借贷机制通过投入(借)与产出(贷)的配比,具有辩析收益来源,确定有否盈利,和计算利润金额的能力;还在于借贷机制通过授责(借)与解(除)责(任)(贷)的对比,具有确定明辩经管责任的能力,诚为世人共享的一笔异常珍贵的精神财富。[49]


七、这本杂志,承载着广大读者对“她”的厚爱
   《财会通讯》自问世起就得到不同层次读者的喜爱!“她”是读者们及时了解党和国家最新财经法纪、法规和会计研究前沿的“窗口”!是教师们备课时的案头必备!是学者们展示学术成果的平台!是实务工作者解决问题的“良方”!是通过职称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的“钥匙”!“她”是读者心目中的一流刊物(岳方,1995)[50],会计人员的摇篮(贺永振,1995)[51]。有浪淘沙·赞益友《财会通讯》一阙词为证:财苑一奇葩,争芳斗妍,枝繁叶茂喜空前
   功德无量十五载[52],誉满中外。“双百’,办刊旨,财会摇篮,理论实际芳名扬。锐意求新谱新篇,天下传遍。功不自夸,有绩则名;勋不自封,有谋则成。斯是“通讯”,惟业德馨。栏目盖文广,华章求真经。编导有高师,投稿多同仁。可以促改革,图国兴创文明之“三高”,获载誉之“两荣”,开卷必有益,赢得读者心。万众云:实优刊矣[53]。
   另外,朱超山(1995)认为,《财会通讯》——“她”被公认为是财经类学生的编外好教师。[54]。李贵义(1995)感叹道:夜幕降临时,我便一人坐在灯下,悉心阅读《财会通讯》。《会计名家》,使我了解全国会计名人的人生历程和学术建树;《理论探讨》,让我聆听专家学者对会计理论问题所发出的宏论;《工作研究》,交给我解决工作疑难的“金钥匙”;《国外资料》,使我不出国门,便可领略国际会计风云;《意见与建议》,如同一串晶莹剔透的珍珠,无不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当我解决工作中的一道道难题时,我不忘《财会通讯》给予的指点。[55]
   简言之,《财会通讯》四十年来,铭记办刊的宗旨和初心、担当着传播会计思想的使命、铸就了今日的辉煌!未来,“她”将继续砥砺前行,为中国特色的会计事业再增砖加瓦!
   最后,以一幅不一定平仄对仗的对联结束此文!恭贺《财会通讯》杂志四十周岁!


读者、作者、编者,者者者都钟情于斯

学科、学术、学者,学学学均受惠于乃

 

作者简介:汤湘希,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成本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金融会计学会常务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为会计理论、无形资产会计和会计教育改革等领域,尤其是在无形资产会计方面有较深入、系统的研究。迄今,已在《光明日报》、《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会计研究》、《税务研究》、《EmergingMarket Finance and Trade》、《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moics & Finance》等学术期刊上独撰或合作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人大报刊资料复印中心全文转载。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财政部重点科研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以及一批横向课题20余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财政部等重要研究项目6项,独撰或合作出版了教材10余部。

注释:
[1]阎乃武:我们是怎样办刊的,《财会通讯》,1986年第7期。
[2]编辑部:动力、责任与压力,《财会通讯》,2008年第11期。
[3]编辑部:动力、责任与压力,《财会通讯》,2008年第11期。
[4]百度百科/财会通讯
[5]武汉市委书记黎智同志的讲话,载《财会通讯》,1983年第4期
[6]湖北省社会料学院党组书记密加凡同志的讲话,《财会通讯》,1983年第4期。
[7]《人民日报》1983年7月30日第1版报道。转引至《财会通讯》1983年第4期。
[8]创刊五周年,对《财会通讯》的厚望,《财会通讯》,1985年第3期。
[9]谢明,时任中国会计学会会长;杨纪琬,著名会计学家,时任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张德明,时任财政部会计制度司(现会计司)司长;蒋岗,时任财政部会计管理司副司长;余秉坚,时任财政部会计管理司副司长。笔者注。
[10]指《财务与会计》、《会计研究》。笔者注。
[11]坚持办刊宗旨,不断提高刊物质量——《财会通讯》创刊十周年座谈会纪要,《财会通讯》,1990年第4期。
[12]郭道扬教授1998—2007期间担任《财会通讯》杂志的主编。笔者注。
[13]此处指葛家澍教授。笔者注。
[14]此处指葛家澍教授。笔者注。
[15]葛家澍:祝愿新世纪更加辉煌——《财会通讯》创刊20周年献词,《财会通讯》,2000年第3期。
[16]2003年11月28日,中央报刊治理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向社会公布了全国677种停办刊物名单 , 其中包括 20 种会计类期刊 , 只保留了少部分会计专业期刊。转引自王思睿:《财会通讯》五年转身回眸,载《财会通讯》,2008年第11期。
[17]郭道扬:《财会通讯》是三十年会计改革的重要成果,载《财会通讯》,2008年第11期。
[18]参见《财会通讯》,1980年第1期。
[19]本文只是将在《财会通讯》杂志上发表的部分论文进行简要介绍,不涉及有关学术思想和学术流派的评价,限于篇幅,指选择部分重要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流派予以介绍。特此说明。参见《财会通讯》,1980年第1期。笔者注。
[20]原来一般将“账”写为“帐”。现在规范为“账”。至于这二者有何关系。可参阅:郭道扬:帐(账)的应用考析。载《财会通讯》,1998年第11期和《会计研究》,1998年第11期。
[21]  易中胜把物理学中关于“标 量”与“矢 量”的概念引进会计学,,说明“平衡论”只搞“标量”核算,“资金运动论”则着重于“矢量”,我(易庭源教授)觉得很贴切。(原文注释)。
[22]易庭源:向传统会计学挑战,《财会通讯》,1988年第12期。易庭源教授创立的成本控制理论、成本时空观、内涵利润、成本分块、利润分块等理论,可参阅易庭源教授的《成本会计学》、《资金运动理论》等著述,此处不再赘述。
[23]杨时展先生对会计上的一些根本问题的看法,如会计的本质、国家审计体制、经济效益、中国会计的现代化、中国会计的未来等问题的研究,都是从受托责任出发的。并由此形成了他的学术思想体系。参见其其:新浪博客:杨时展教授:一位会计大师的学术思想
[24]大川:杨时展教授讲国家审计的本质问题,《财会通讯》,1984年第1期。
[25]加强会计的宏观管理,维护经济秩序推荐.doc
[26]原文为“帐”!至于“帐”、“账”之间的区别。可参阅郭道扬教授的“帐(账)的应用考析”,载《财会通讯》,1998年第11期。
[27]对此,我国会计思想家杨时展教授也有著名论断:“天下未乱计先乱,天下欲治计乃治”。参见沈贞玮、贺海燕:天下未乱计先乱,天下欲治计乃治——杨时展教授的学术履历、学术思想与学术年表简编,载《会计之友》,2008年第2期(下)。
[28]原文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52页。
[29]笔者注。
[30]郭道扬:中外会计史评说——引言,《财会通讯》,1992年第1期。
[31]一般而言,我们将阎达五、杨纪琬教授创立的管理活动论称为“北派”、葛家澍、余绪缨教授创立的信息系统论称为“南派”,将杨时展、郭道扬教授创立的会计控制论称为“中派”。当然,这种概括是否恰当还有待商榷,但为了简易区分,还是按此进行分类。特此说明。
[32]完整的中国会计史,我们期待郭道扬教授的鸿篇巨制——《中国会计通史》(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最终成果)的问世。此处只是简单介绍一下我国和世界会计历史的大事。特此说明。
[33]郭道扬:20世纪会计大事评说(一)——二十世纪会计发展的历史基础,《财会通讯》1990年第1期。
[34]转引自梁宗巨,《数学历史典故》(原文注释)。
[35] A·C 利特尔顿,《二十世纪以前会计的发展》序言(原文注释)。
[36](苏)索科洛夫,《会计发展史》前言,陈亚民等译,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 年(原文注释)。
[37]转引自王建忠,“把握研究现状,构建学科体系,深化会计史研究”,《中国会计理论研究丛书——会计史专题(2000)》,中国会计学会遍,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原文注释)。
[38]潘序伦,《潘序伦回忆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6 年(原文注释)。
[39]付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史研究述评,《财会通讯》2008年第12期。
[40]丛蔚:会计学科属性研究,《财会通讯》,2012年第36期。
[41]独霸仙游:中国会计学界百年星河图_会计吧_百度贴吧
[42]星级越小,表明影响力越大。笔者注。
[43]具体名单,请参阅《财会通讯》,2000年第1期。
[44]具体名单,请参阅《财会通讯》,2000年第1期。
[45]王贵庭:谈谈《财会通讯》的办刊思想,《财会通讯》,1994年第8期。
[46]王思睿:《 财 会 通 讯 》 五 年 转 身 回 眸,《财会通讯》2008年第11期。
[47]王思睿:《财会通讯》五年转身回眸,《财会通讯》2008年第11期。
[48]王贵庭:谈谈《财会通讯》的办刊思想,《财会通讯》,1994年第8期。
[49]娄尔行:纪念卢卡·帕乔利先生不朽名著《算术、几何、比与比例概要》问世500周年献词,《财会通讯》,1994年第12期。
[50]参见:《财会通讯》1995年第8期。
[51]《财会通讯》1995年第8期。
[52] 1980-1995年未十五年。笔者注。
[53]注:“三高”即高质量、高品位、高格调,“两荣”即“湖北省优秀期刊”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原作者注),载《财会通讯》,1995年第6期
[54]朱超山:朋友无处不相逢,《财会通讯》,1995年第6期。
[55]李贵义:我心中的祝愿,《财会通讯》,1995年第6期。

参考文献
1.《财会通讯》,1980年第1期~2020年第13期.
2.陈元芳:《中国会计名家传略》[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3.
3.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项怀诚:《新中国会计50年》[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往期趣文回顾:

颜值研究:高管“长相”影响审计师决策吗?颜值研究:美貌分析师,能带来高业绩吗?
明星分析师评选的性别与颜值差异

打高尔夫的CFO影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环境吗?
会计教授在文学期刊发表论文:诗歌、道德与治理

当CEO不“摸鱼”改“翻墙”时,发生了什么?
“董事高管责任保险”能降低股价崩盘风险吗?
企业与税务局为邻:便利避税还是便利征税

全球会计院长/系主任群、华人高端会计金融学者群、海外会计金融学者圈、财务总监百人慧.能量场等现开放申请,咨询会员加入,可联系萌小二(微信:13717527221,加微信注明:姓名+单位+职称+学历或职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